国内景区为什么普遍不挣钱?
当前旅游业正陷在一种 “热闹与冷清并存” 的矛盾里:表面看,各地文旅热点不断,景区里永远挤满游客;可剥开表象,多数景区的经营状况却难言乐观,甚至连基本生存都成了难题。...
当前旅游业正陷在一种 “热闹与冷清并存” 的矛盾里:表面看,各地文旅热点不断,景区里永远挤满游客;可剥开表象,多数景区的经营状况却难言乐观,甚至连基本生存都成了难题。
文旅部 2024 年底的统计数据能直观说明问题:国内 A 级景区总数已达 16541 家,全年总收入约 4814.2 亿元。但这笔收入的分配却严重失衡 —— 仅 354 家 5A 级景区,就拿走了其中一半;剩下的 4A 及以下景区,平均每家全年创收仅约 1487 万元。这样的营收规模,对绝大多数景区来说,连日常运营开支都难以覆盖,更别提盈利了。
现实中的景区生存图景更显残酷:有的得靠集团旗下主业 “输血” 才能勉强维持;有的依赖地方财政补贴或银行贷款苦苦支撑;还有些景区,从曾经的人声鼎沸,慢慢变得冷清沉寂,最终走向破败,悄无声息地从大众视野里消失…… 旅游本身是让人愉悦的体验,但旅游业的经营,对很多从业者而言却成了 “烫手的山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游客多、赚钱难” 的怪圈?核心原因在于,国内不少景区的发展,走了 “过度超前” 的弯路。
你没理解错,不是 “发展滞后”,而是 “超前得过头了”:不是投入不够多,恰恰是盲目砸钱导致成本高企;不是开发得不够,反而因供给总量过剩陷入恶性竞争;也不是标准太低,而是刻意拔高的档次,超出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和实际需求。
这种 “超前” 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投入过载。在政绩导向和地产开发思维的影响下,“靠投资拉动 GDP” 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觉得文旅项目的投资额越大,价值就越高。在各方推动下,一个原本预算几千万的项目,常常被包装成几亿甚至十几亿的 “大工程”,大量重资产投入、硬性设施堆砌进去,如此一来,项目的成本回收期自然被拉得极长,盈利更是遥遥无期。
二是供给过载。目前国内 5A 级景区已有 358 家,说实话,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一辈子都未必能逛完这些顶级景区。更何况,除了 A 级景区,市场上还有度假区、主题公园、古镇街区、民宿集群、户外露营地、城市商旅综合体等各类文旅场所 —— 据统计,国内各类景区景点总量已超 3 万家。这么多同类项目挤在同一个市场里,争抢有限的客源,“内卷” 程度可想而知。
三是标准过载。不少景区制定建设标准时,一味对标 “国际水平”,可细想一下:一个内陆三四线城市的景区,能接待多少国际游客?还有智慧旅游建设,很多地方推进节奏太快,其实多数景区完全可以等技术更成熟、成本更亲民后再逐步落地;但这些智慧化设施却成了 “必选项”,仿佛不搞智慧化,就不算合格的文旅项目。可大家往往忽略了:这些过高的建设成本,最终都会通过门票、消费等方式转嫁到游客身上 —— 景区门票价格居高不下,根源也在于此。
我们之前也提到过,这两年能 “出圈” 的城市和景区,都有一个共同特质:主打实惠、亲民、高性价比。这背后,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大众消费心态的转变 —— 大家更倾向于 “花小钱、享好体验”。但对很多景区来说,前期投入的巨额成本早已 “沉淀”,想转向 “性价比路线” 已是积重难返,甚至有些景区陷入了 “关门歇业反而比继续经营更划算” 的尴尬处境。
而我们所说的 “超前”,本质上是 “供给” 与 “需求” 的错配:当前国人的休闲时间总量、以及大众的实际消费能力,根本无法支撑起如此庞大、且高成本的旅游供给。这才是多数景区 “看着热闹、赚不到钱” 的根本原因。
是的,国人的休闲时间实在太少了。
一到黄金周、小长假,大家都集中出游,人山人海。但平日里无数景区景点又门可罗雀,冷冷清清。难道大家真的喜欢人挤人、爱看后脑勺吗?事实上我们不是爱凑热闹,我们是没有办法。
中国的法定假期13天看着还行(世界中等),但带薪休假落实率低得可怜(世界倒数)——国人人均带薪休假应约为10天,但实际情况是人均只享受了6.29天,民营企业职工甚至不足4天,而超过72%的民企职工从未完整享受过年休假。更惨的是,对很多人来说,双休都还是奢侈品,周末加班也是常态。
中国人如此勤劳,但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掐指一算,少得心酸。
你没有时间,哪能背上行囊、说走就走呢?
还有,国人的消费能力确实跟不上。
这听起来矛盾吗?我们这么拼,为啥消费力还不足?
因为我们的科技水平还不够高,生产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和分配机制还不够优,我们的思想也还不够解放,我们,还不够发达。
前些年中国人把钱投在房子上去了,还要面临生娃、养老、教育、医疗几座大山,而旅游是个精神消费品,老百姓哪有玩得尽兴的底气呢?
现在结论很清晰了,一方面是供给严重过剩——景区建得太多、太贵、太超前;另一面是需求被严重制约——老百姓缺闲钱、缺时间,消费不起,消费不过来。
景区夹在中间,难。难。难。
话说回来,要解决景区普遍不挣钱这事儿,源头可能不在景区本身。
这话从何说起?
咱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大转型的阵痛期——从过去几十年猛踩油门、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生产型社会”,努力转向一个以人的需求为核心、靠咱老百姓内需驱动的“消费型社会”。
只有构建好“消费型社会”,才是景区乃至整个旅游业根本性的曙光。
一提 “消费型社会”,很多人会误以为是 “单纯催着大家多花钱”,但其实远不止于此。它的核心是重构 “生产 - 分配 - 流通 - 消费” 这一经济大循环,让整个循环形成健康运转的良性闭环—— 关键是要让老百姓 “有钱可花”,更 “敢花钱”,本质上是把过去 “把钱砸向钢筋水泥” 的发展重心,转向 “把资源投到人的需求与发展上”。
我们今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比如推动东中西部产业梯级转移、促进国企与民企协同发展、出台规范租房市场的指导意见、发放育儿补贴等,本质上都是在为建设消费型社会 “铺路”。只有当消费真正 “旺” 起来,更多普通劳动者才能实实在在分享到经济发展的红利;而旅游,也才能回归它本该有的样子 —— 不再是节假日里 “挤破头、看人头” 的匆忙打卡,而是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时,一种常态化的愉悦体验。
对景区自身来说,更要尽快跳出 “超前发展” 的陷阱和 “过度投资” 的泥潭,别再盲目跟风搞那些华而不实的 “高大上” 项目。与其在硬件上堆砌成本,不如把成本降下来,把运营做得更精细。核心是找到自己的 “魂”—— 也就是自身独有的山水风光、人文底蕴,在此基础上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物有所值的消费场景。要从单一的 “卖门票” 模式,逐步转向 “卖体验”“卖生活方式”,通过持续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最终实现旅游消费的真正提升。
当然,这些不是标准答案,没人能拯救所有景区。
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发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