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市场动态 >  市场热点 >
快捷导航>> 市场热点 政策导向 商机观察

永远不要唱衰文旅

编辑: 文章类型:市场热点 发布于2025-10-17 12:24:07 共242人阅读 分享到
文章导读

“文旅已死” 的论调还在发酵时,贵州黄果树景区的民宿老板韦某刚挂断第 12 个国庆客房预订电话。这个曾经在外务工的布依族妇女,如今管理着 8 间景观房,月收入从 2200 元涨到 3800 元。她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忙碌正是一个庞大产业的缩影 ——2025 年上半年,32.85 亿人次国内居民出游,3.15 万亿元消费额,这组来自文旅部的数据,给了所有唱衰者最有力的回击。...

“文旅已死” 的论调还在发酵时,贵州黄果树景区的民宿老板韦某刚挂断第 12 个国庆客房预订电话。这个曾经在外务工的布依族妇女,如今管理着 8 间景观房,月收入从 2200 元涨到 3800 元。她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忙碌正是一个庞大产业的缩影 ——2025 年上半年,32.85 亿人次国内居民出游,3.15 万亿元消费额,这组来自文旅部的数据,给了所有唱衰者最有力的回击。

图片

一、数据破壁:被误读的 “文旅寒冬”

 

唱衰者眼中的 “冷清”,早已被市场数据彻底颠覆。2025 年国庆中秋双节,24.32 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量创下历史新高,日均 3.04 亿人次的规模较去年增长 6.2%。而上半年 32.85 亿人次的出游量,相当于全国居民每人平均出游 2.3 次,这个数字比 2019 年同期高出 17%。

更关键的是产业投资的持续加码。截至 2025 年 9 月,文旅融合项目累计投资额突破 7.8 万亿元,预计年底将达 8.2 万亿元,其中数字文旅和沉浸式体验类项目占比高达 37%。资本用脚投票的逻辑很清晰:2025 年上半年文旅综合消费规模突破 4.6 万亿元,较疫情前增长 38%,具备文化主题的旅游项目客单价更是提升 27%。

那些被诟病 “冷清” 的局部案例,实则是行业洗牌的必然。黄果树旅游区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通过民宿集群升级,当地 500 家民宿带动直接就业 1000 余人,间接拉动餐饮、农特产品加工等关联岗位 2000 余个,2024 年旅游直接收入增长 13.64%。所谓 “寒冬”,不过是缺乏创新的项目被市场淘汰的假象。

图片

二、价值重构:不止于消费的三重底层逻辑

 

文旅产业的韧性,源于其早已超越 “观光消费” 的深层价值。在 3.15 万亿元消费数据背后,是经济引擎、文化载体、社会纽带的三重价值重构。

经济引擎的乘数效应正在持续释放。黄果树旅游区用 “民宿 + 文创 + 农产” 的模式,让 1 间民宿带动 3 个关联岗位,1 元旅游收入撬动 3 元相关产业产值。从全国来看,文旅产业带动关联行业产值提升超 12 个百分点,仅头部企业就推动相关制造业产值增加 900 亿元。在乡村振兴领域,2025 年前三季度乡村旅游接待量突破 13 亿人次,带动农村居民人均文旅相关收入增长 16.8%,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极。

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功能愈发凸显。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沿线景区客流量同比增长 45%,故宫文创年收入突破 20 亿元;非遗活化更成为新潮流,黄果树民宿的布依族蜡染体验、云南彝医药康养园的香囊手作,让 44 项联合国非遗名录项目走进日常。2024 年,7.8 万家规上文化企业创造 19.14 万亿元营收,较 2020 年增长 37.7%,文旅正成为文化自信的最佳表达。

社会纽带的情感价值在当下尤为珍贵。天津戏剧节的沉浸式话剧让观众平均停留 4.2 小时,湖南山地自行车赛带动周边民宿预订量增长 300%,演唱会、音乐节等 “文旅社交” 场景正成为年轻人的情感出口。数据显示,参与文化类文旅活动的游客,满意度较传统观光客高出 23%,这正是 “精神消费时代” 的必然选择。

图片

三、创新突围:那些穿越周期的实践样本

 

真正的文旅强者,早已在创新中找到答案。从技术融合到模式重构,这些样本证明行业正在迎来质的飞跃。

数字技术重构体验边界。虚拟现实(VR)文旅项目的游客复购率达 42%,是传统景区的 3 倍;智能导览系统使景区管理成本降低 18%,黄山景区通过智慧调度,将游客承载量提升 25% 仍保持零投诉。天津打造的 “夜游津城” 项目,用灯光秀与全息投影激活夜间消费,使景区二次消费率从 15% 提升至 48%。

细分市场打开增长空间。黄果树旅游区精准定位 “生态 + 康养”,引入匠庐等高端民宿品牌,同时培育 “网络主播” 等新岗位,600 余个专业化职位吸引了大量高校毕业生返乡。研学旅游更成为新蓝海,2025 年上半年市场规模突破 1200 亿元,故宫、敦煌等文化 IP 的研学团报名需提前 3 个月抢位。

跨界融合创造复合价值。“文旅 + 体育” 让湖南赛事经济收入年增 40%,“文旅 + 农业” 培育出 78 个年营收超十亿的特色文旅小镇。连州 “山水医养” 项目将中医义诊植入景区,使参与体验的游客二次消费率达 68%,衍生品购买率 4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图片

四、理性破局:正视挑战,更见生机

 

承认行业存在的问题,恰恰是自信的表现。当前文旅面临的同质化、服务短板等挑战,正在被系统性解决方案破解。

同质化困局的破题关键在 “在地化”。黄果树旅游区避免了 “千村一面”,石头寨主打布依族文化,桃子村聚焦生态民宿,通过 “一村一品牌” 实现差异化竞争,带动全域旅游收入增长 13.6%。楚雄彝医药康养园以彝医药非遗为内核,打造 “采药 — 诊疗 — 药膳” 闭环体验,客单价达 1280 元,是周边传统景区的 3.8 倍。

服务升级的核心在 “人本化”。黄果树旅游区通过技能培训,让留守妇女变身 “中级管家”,民宿服务满意度达 92%;故宫推行 “一对一” 文物讲解服务,使游客投诉率下降 70%。数据显示,服务质量达标的景区,游客复购率平均提升 28%。

可持续发展的密码在 “平衡术”。浙江莫干山民宿集群通过 “生态补偿机制”,每间客房每月缴纳 200 元环保基金用于山林养护,实现客流量年增 30% 与森林覆盖率提升 1.2% 的双赢。这种 “保护式开发” 已成为行业共识。

图片

结语:文旅永远是 “美好生活” 的刚需

 

当韦某在民宿庭院里晾晒布依族蜡染时,她或许不懂什么是 “体验经济”,但她知道 “客人喜欢这里的文化和温暖”。这正是文旅产业的本质 —— 它连接着风景与人心,承载着文化与希望。

32.85 亿人次的出游数据,8 万亿的投资规模,5000 万的就业岗位,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生计与梦想。唱衰文旅,本质上是低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创新活力不断迸发的今天,文旅从来不是 “夕阳产业”,而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 “朝阳事业”。

正如黄果树瀑布的水流奔涌不息,文旅产业的生命力,永远在创新与坚守中绵延。

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发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标题:永远不要唱衰文旅
标签:
分享本站到

Copyright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会展网 备案号:京ICP证020160号(一)-3 chinafair.com.cn